金剛經參句

 

如是世尊說法,於不可說時,但如是說;於無可表時,惟如是表。蓋如是則如是耳,豈更有何種道理耶。此惟內證者,方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旨,宗下手舞足蹈,用表如是之法,亦惟會者通得,世尊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一段,正表般若妙用。如是如是,說如是妙法,心盲者不聞也,行者何不敷座而坐,息下狂心,一參本來乎。

希有世尊: 且問希有是何所指而讚嘆,世尊曰善哉善哉是何所見而歡喜。

如汝所說 此如字,豈僅指空生(須菩提)前所道者而言耶,蓋呼應希有之妙耳。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實無二字,何等乾淨,直點出本來,以有無二邊,本屬相對,如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句,約性固空,約事又有,然畢竟性體絕對空寂,有無皆不立,故言實無,與下文即非菩薩句,同一著力。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試問除如世尊所教住之外,更有何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既然諸相非相,世尊何故從三昧起,幻起諸相,住世八十年耶,且問見個什麼道理。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問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世人解法為正法,不知何者又是正法,況應捨亦屬於法,又將如何捨耶。何捨耶。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上言無有定法,故不可取,然則行者讀金剛經時,還取不取,聽不聽。

皆從此經出 此指什麼經,若言金剛經,則經是世尊所說,世尊又從何處出,彼修東藏密者,則必曰佛母,更問佛母又從何處出。

實無所行 問既稱實無所行,何又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必人人學六祖,但問自己的清淨心如何生法,經言心本無生,何以經文相背如是,為文字相背耶,抑經義相背耶。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是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若是經典,又在何處,又誰是佛,誰是弟子,試舉看。

以是名字 正為以是名字,勞他阿難尊者,忙了半世,我人又費了許多唇舌,讀經三十年,字還不曾識得,卻教我奉持個什麼。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還是生了實相,然後信心再清淨呢,還是信心清淨了,然後再生實相呢。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即名諸佛,就不曾離一切諸相。

不驚不怖不畏 以何因緣而能如是。

節節友解時 問痛不痛,若痛是凡夫,不痛是木石,應如何而可。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若心無住,亦為非住,應如是住。

此法無實無虛 此句為一切經之眼目,參透即通諸法如義之妙。

則為如來 此句在如來下,何以往往不點斷讀,是人既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又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不是如來,卻又是誰,且問那個是如來。

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問如來何不逆法,福又何以勝彼。

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可知聽受者,亦不可甘自暴棄。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 既在在處處有經,大眾為何不見。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試問既當下即是,又從何處再分三大阿僧衹劫。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經義與果報,為一抑為二,同此不思議,誰為思議者。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分眼目在一者字,計共有四者字,點明此不可得之幻心幻法也,因此時行者漸次證入,正吃緊在破法我,原文雖與第二分略同,其義則各別也,此句斬金截鐵,毫不拖泥帶水,若微細執有,便落喜動矣。此句宜常常誦之,能見這者字否。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曾有人問如何是如義,即誦經曰,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此佛字,應作何解。

通達無我法者 此為初證人法兩空者而說,若問如何而可通達,則反問之曰,如何是人身長大。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既心不可得,又誰分過去未來現在耶,總言不可得,則不必分過去等等矣,此正破眾生情見,彼固執為有也,但若告以不可得,彼又執為無有而落斷滅矣,不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以無自性故空,以屬生滅故幻,幻有非無,只不可得耳,上言肉眼等五眼,解此義者,為何種眼耶。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若人言如來無所說法,是不是謗佛,又如何謂謗,佛又指誰,試舉看。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究竟是什麼,若嬰兒處胎,不得叫做人,不得叫做非人,畢竟是什麼。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了義經絕無半點通融,絕對不可得,無多分少分也。

修一切善法 是善巧方便圓融無礙法也,劣慧人遂誤解為行善去惡之法,但一切方便善巧法,正是行善去惡之法,若分世法佛法,顯有勝劣,是法不平等,有高下矣。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試問須菩提此言,果有語病否,須菩提寧不知如來無相可取,乃反說耶,須放一眼,觀須菩提,勿上其當也。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改四句云:若證正道時,如來處處見,見色與音聲,盡是如來面。如此妄改,可乎不可,又世人最怕是邪道,不知何者是邪,又何者是正。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文全重在不字,嘗見別註,誤以不字為非原文所有者,此真大誤,如來不可以相見,亦不可以離相見也,如來證得無上菩提,原不取具足諸相,然亦不廢具足諸相而證得也,倘偏執一邊,落於空無,遂成斷滅,必二邊不著,空有雙融,是真發阿耨菩提心者。

得成於忍 惟證於無生法忍者,方能決定徹知一切法,本來無我,知法無我者,是名福德,菩薩無貪著,故不受之受,斯真無上福德。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一合為圓義,即實相也,無形可表無言可示,何可說耶,上言微塵世界者,正圓合其義,在證者自知自印,此等處,文字述義,已極難矣,輾轉譯義,豈不更苦,故讀經切不可執取文字,在證得後會意可耳。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此佛最後囑咐,呼應前文所言一切法者,又何曾會離卻行住坐臥,所謂處處風光是也。古人學道,無時不遊戲自在,無一刻放鬆忘失也,且既云不生法相,卻有許多知見信解的法相,豈不叫人上當。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者,非言廢除不用也,正取相時,亦無所動。不動者,非言死定如木石也,正動作時,不問前境順逆如何,怪相如何,只是不驚不怖不畏,此皆由內證不惑所致,故云如如不動,若有所取,或所不取,都被境奪,不是如如。

應作如是觀 作如是觀,不廢有為也,觀者何,觀於空也,是不取有為也,有為無為,都不取於相,斯真無為之極則,諸如來涅槃之相,如是如是。

皆大歡喜 問何者為大,何者為歡喜,世間有漏之法,如露電夢影,即出世間無上妙法,亦如露電夢影,然則歡喜個什麼,這個歡喜的,又是什麼,雖然,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參句竟。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分段表

分次
分義
段次
1
般若放光分 此世尊放般若無相之光,乃不開口之教授六波羅密之行相,用以引起問法之機。 以上兩分為第一段,是言緣起。
2
應機緣起分 此分表空生見敷演金剛般若之時機已至,贊嘆世尊乞食一段妙用,甚為希有,應機啟請而問降心之法。
3
資糧分 此世尊開口之說法竟,言修心捨此別無他法,用明宗旨。 以上一分為第二段,是言總持。
4
明法身分 此一分言成佛得總持者,只此一物,先顯法身,然後入道。 以上一分為第三段,是言根本。
5
母驕慢分 修證前之過程與功用。一一照此法辦,必可證道。 以上九分為第四段,是言辦法。
6
淨佛土分
7
尊正教分
8
供養給事分
9
精進分
10
住忍苦分
11
離寂靜分
12
離喜動分
13
諸法如義分
14
入證道分 此分為初證入道顯大身時,非可言說者而說。 以上一分為第五段,言初發明道。
15
淨土究竟分 此分言淨其體為究竟。 以上四分為第六段,言究竟地。
16
佛知見究竟分 此分言淨其見為究竟。
17
色相究竟分 此言淨其相為究竟。
18
說法究竟分 此言淨其用為究竟。
19
心具足分
甲 正信
乙 正覺
丙 正度
丁 正相
戊 正行
此一分分小分,總言必如是心具足,方為最究竟。 以上一大分,五小分,為第七段,言心之究竟。
20
應如是決定 此一分為全經之總結。 以上一分為第八段,言大乘了義之決定。
前後共二十大分,五小分,計為八段,全經妙旨盡於此矣。

 

 

 

法源法園法緣法圓法援
心中心法金剛上師上師論著上師開示紀念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