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讀〝憨山大師夢遊集〞
筆記〈二〉

一、前言

這段日子來,每當讀一篇憨山大師開示弟子的法語,內心總有著〝眾生何其有福〞之想,畢竟佛經浩瀚,而且障深慧淺的我們,又豈能深入經藏?縱然可能,在時間上也不知得摸索多久。如今有了大師之啟蒙,正好讓我們藉此甘露法語,體悟佛經之殊勝,明白修道的要領,相信經過這些前方便的手續後,於他日鑽研經藏之時,定收事半功倍之效。戒靜誠祝禱之,在此也祝福〝菩提道上〞的您!

 

二、大師示馮延齡之法語

學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即日用現前種種憎愛取捨,我慢貪瞋痴業是。既知此是生死苦根,發心要斷,更無他術。只是起時,就照見它,不容他起,當不起處,則當處消滅,消滅時更不相續。如此用心,念念不放過,心心不昧,其知自靈,知若靈,則觸境,境不牽心;觀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則生死無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別求玄妙。

 

三、為何要怕生死

依據大師開示,有心學佛修道的人,一定要怕生死,要知生死根本;如此就能設法斷除生死苦根,苦根就是我們每天都很容易發作的種種憎愛,以及產生分別心而有所取捨,甚至不斷的製造貪瞋痴慢疑等諸惡業。所以大師說,我們要〝用心〞來斷此苦根,亦即莫讓它有機會萌芽,縱然已經發芽,也得當機立斷,不容相續。此乃運用〝斬草除根〞的原理,如此行來,苦根必斷,生死則不足為懼也。

只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果真能一心向道者,相當有限。今天的我們既已發心向道,就得勉勵自己真正踏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不可。因此必須記取大師的教誨∼要怕生死,要知生死根,要斷生死根。畢竟我們已經在生死的苦海中沉淪太久了,若不趁此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之際,徹底〝用心〞,恐怕就永遠迷失在無始劫來的無明煩惱裡。不但一直以貪瞋痴為樂器,更重複撥動憎愛取捨,貢高我慢之絃,盡興的演奏著〝六道輪迴〞的生命樂章呢!

然而生命本身是美好的,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覺知自性的清淨。只是,若不知生死根的可怖,那就永難悟入清淨的覺性。所以有心向道的人,不但應知生死輪迴的可怕,更應深思無法徹知生死苦根,以致不得解脫的恐怖。也唯有如此,我們才願意作〝斬草除根〞的決定。此時戒靜不禁想起佛陀說的話:「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於是更堅定一心向道的念頭,確實遵行佛陀的指示:「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只因為〝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您說:是不?

 

四、大師示李子晉之法語

人性本明,為物欲情塵知所昏蔽,故於日用而不自知,故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吾人茍有志於復性功夫,不必外求,但於日用見聞知覺習染物欲偏重處,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徹塵消,本明自露。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然鏡體本明,非待磨而有也。凡有志向道功夫。當以克磨惡習,為入門初地。

 

五、如何了斷生死

大師開示我們,自性本是清淨,只因長久以來被物欲情塵所矇蔽,所以我們見不著,甚至有時也不相信。正如同佛陀於菩提樹下成正覺的那一刻告訴我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儒家亦謂:人之初性本善。〈雖然所云之善與覺有些差異〉基本上都告訴了我們一個理念,自家有的寶藏,不必向外尋求,以免弄巧成拙,甚至於捨本逐末。只是往昔不知此理的重要,所以被忽略的〝本性〞就自動退居於幕後,卻讓〝習性〞不停的在生命的舞台上亮相、作秀。莫怪大師要叮嚀我們:當以克磨惡習,為入門初地。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說唯有真正了斷生死,方能證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大師的開示,就是要我們真正用心克除惡習,此惡習則由妄想執著演變而來。由於經過了累生累劫不斷的積業,才造成了生死不休的局勢。自性的清淨當然被模糊,因為惡習已污染了我們的身口意,六根更是產生副作用。如此一來,生命於此時,似乎毫無意義,這該是因為我們不知如何了斷生死的果報吧!莫怪佛陀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更說:「永斷生死,常住快樂。」所以說我們應用心克除惡習。

因此戒靜思惟,是佛子,此刻就應真心走上菩提大道,確立自己學佛的目標,遵從佛陀的教導,〈應以大乘經典為根本思想〉親近善知識,如法勤修戒定慧,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督促自己,一定得勤修戒定慧,亦即無論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得符合八正道,而且還必須具足菩薩的大悲行願,相信持之以恆將能永斷惡習,息滅貪瞋痴,徹見清淨的自性,如此一來,可怖的生死問題當能迎刃而解。

 

六、大師示李子融之法語

學道之士,先須辦長遠不退之志,下一分篤實苦切功夫,如登萬仞高山,不至極頂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為毀譽傾動,不為是非搖奪,不為困橫抑挫,如一人與萬人戰,小有退怯,前功盡棄,又豈可以不堅固心,而至不退安樂之境界耶!

 

七、菩提道上長遠行

佛門當中有句話正好確認大師的苦口婆心,而讓我們不能不動容。也就是「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想想,自古以來,菩提道上行人甚多,而能抵達終點站的卻很少。只因為修道的過程,不但充滿荊棘,也充滿陷阱,稍不小心,就很容易出狀況。佛經上也有很多的比喻,猶如魚母產卵甚多,成魚者鮮;而菴羅樹開花雖繁茂,然結果者卻可數。這些都說明了眾生在剛開始聽聞佛法,善根成熟之際,雖具足信心的踏上菩提大道,但是只要一遇逢逆境,就很自然的〝向後轉〞,情況好點的就留在〝原地踏步〞,要真能突破瓶頸,過關斬將者,那可就是英雄好漢嘍!

戒靜不禁想到佛門當中的流行語,所謂:「一年兩年,佛在眼前;三年四年,佛在半天;五年六年,佛轉西天。」這可不是笑話,實在是說明了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沒有長遠不退之志。感恩大師的開示,但願我們不但具有最初的勇猛心,更能擁有長遠之志,直至菩提永不退轉。願與大家共勉!阿彌陀佛!

 

八、後記

此篇筆記中摘錄了三段法語,雖是憨山大師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人所開示的修道指南,但其內容卻具有實質的連貫性。戒靜從中得到法喜,不敢藏私,特述此心得供養大家,敬請笑納!更願大師的法語能洗滌我們內心的污垢,恢復原有的清淨。如此當不負今生親近三寶之殊勝因緣,更不負大師之悲心教化。謹以此文迴向法界眾生,斷惡從善,發菩提心,離苦得樂,同登正覺。阿彌陀佛!

三寶弟子 釋戒靜 於息齋

 

 

 

法源法園法緣法圓法援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