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蒸砂。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以上諸修行人。皆未得修行之正因。故不得菩提之正果。猶如不識饌本。以砂作饌。砂非饌本故。縱經塵劫。終不能得。彼等以生滅心修行。欲成不生滅果。故曰。錯亂修習。今人動輒曰。我修行。其實修行法門。全未理會。觀此可知。不解道理而修行者。唐傷光陰。空費精神。盲修瞎練而已。阿難二次問奢摩他。如來皆未開示用功法門。亦未說明如何為奢摩他。而反問阿難心之在處。又問如何為心。不知者。以為如來迂於阿難。實不知如來速成阿難也。何以故。所謂成菩提者。即明自心也。心明則菩提成矣。如來徵心處。以及後文徵心。正是菩提最初方便也。若捨此而另說其他法門。如怎樣念佛。怎樣參禪等。總是蒸砂之徒。未足以名道也。
註﹕ 本註釋內容節錄自 守培法師楞嚴經妙心疏
宣化上人開示語錄
修道不須向外求 198512月1日
誰能把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降伏,令它們不造反,誰就是菩薩。誰能把自己的感情收拾乾淨,沒有邋遢,誰就是菩薩。菩薩也不哭也不笑,隨時隨地都自在,無拘無束、無罣無礙、無煩無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學佛的人,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
禪宗以不立文字為宗旨,為什麼?因恐怕初學者執著文字相,生出大法執。凡是有我執和法執,皆得不到自在。我人就因為煩惱妄想壓迫身心,故流浪生死,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永無了期。
各位要清醒,覺悟人生無常,無常鬼隨時會來找你,屆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應當曉得釋迦牟尼佛也要入涅槃,不是永久住世,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提高警覺!時光不多,宜趕快努力精進,學習佛法,才可以了生脫死。如果再不用功,等到那一個大劫才有成就?
佛教人物介紹 不空三藏法師

不空,具名不空金剛,是他受灌頂的號,他名智藏,或稱不空智。是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生於公元705年(唐神龍元年),幼年出家,十四歲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金剛智三藏,隨來中國,720年(開元八年)到洛陽。
乾元元年(758),不空上表請搜訪梵文經夾加以修補,並翻譯傳授,得敕許將中京(長安)慈恩、薦福等寺,東京聖善、長壽等寺,以及各縣的寺舍、村坊,凡有舊日大遍覺(玄奘)、義淨、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所帶來的梵夾,都集中起來,交給不空陸續翻譯奏聞。這是唐代梵夾一次大規模的集中(在興善寺)。後來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法,大興善寺被毀,大批的梵夾也就損失了。在肅宗還都以後十七年中,不空得到朝野的傾心崇奉,廣譯顯密經教,灌頂傳法,教化頗盛。晚年(766)使弟子含光到五臺山造金閣寺,繼又造玉華寺,並奏請于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二十一人,自後遂成為密教重心。
關於不空的思想和學說,可以注意的是,他自幼來華能夠通曉中國的語文和文化,這個優越條件是歷代來華的譯師所少有的。當時佛教中各宗競立,密法漸行,有一種要求抉擇統一的趨勢。不空長期住在中國,對於這種情況有很深的認識,所以從他的譯述中可以看出他正是以畢生的精力從事這種努力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雖然他在後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密宗的祖師,但他的譯述並沒有獨尊密法抵抑顯教的意思,不過認為真言門的修行證果比顯教為速而已。
(詳全文)
註﹕悉曇網收錄有不空三藏之譯作有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 , 大佛頂大陀羅尼─咒前偈、咒末偈等。
簡單有趣的偈誦
富密貧禪方便淨
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 義理組織天台宗
此偈簡單敘述中國大乘佛法的八個宗派 - 密宗﹐禪宗﹐淨土﹐唯識(法相)
﹐嘉祥(三論) ﹐華嚴(賢首) ﹐律宗及天台宗。八宗修學各有其特色﹕密宗儀軌繁複﹐修法須備佛像法器﹐金銀珠寶﹐故稱之為“富”。禪宗只須參話頭﹐萬事皆拋﹐什麼都不須要﹐故稱為“貧”。淨土一句“阿彌陀佛”
隨時隨處可修﹐故曰“方便” 。唯識名相繁複難學﹐須耐得住煩。嘉祥宗研究空理﹐華嚴為傳統八宗之首﹐律宗著重戒律﹐天台將經論分門別類以利修學﹐特種義理組織。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八個宗派修學都可以成就﹐為便於初學記住這八宗﹐故有此偈。
由George Lu 選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