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論著
宣化上人開示語錄
何謂堅固定 1985年11月 5日
何謂堅固定 ?就是恆長不變的心,也就是不退轉的菩提心。能長精進,就是在定中。何謂金剛定
? 即是能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能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金剛定。金剛定沒有一個形相,它只是不壞的菩提心。
我們修道人,到了相當的程度時,也不打妄想,也沒有欲念,再不會被七情六慾所轉,也不會隨便哭了,也不會隨便笑了,為什麼
? 因為有了金剛定。更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立,不妄語,為什麼 ? 因為有了堅固定。
“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隨時隨地都在定中。這個定,上通萬古,下達萬劫,無前無後,隨時都是入定的。修道人獲得這種定心,就是走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途徑。要再往前走,精益求精,勇猛精進,乃至成佛。
佛教人物介紹 金剛智大師

金剛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梵名Vajrabodhi,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是中印度國王伊舍那靺摩(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另說為南印度婆羅門出身)。十歲能背誦婆羅門的經典,後來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出家,隨寂靜智學習聲明論,十五歲到西印度留學,回到那爛陀寺後,於二十歲受具足戒。此後,修學大乘律學,研讀「般若燈論」、「百論」及「十二門論」等中觀論典,以大乘空觀思想為主的論著。二十八歲,就勝賢論師學習「瑜伽論」、「唯識論」及「辨中邊論」,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歲,到南印度就龍智修學密教,研究「金剛頂瑜伽經」、「大日總持陀羅尼經」等密教經典,並得受金剛界的密法灌頂。
金剛智聽說中國佛教正盛行,因此發願到中國弘揚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國,並協同其弟子不空與攜帶「大般若經」和其他各種經典,以及印度的七寶器具和許多名貴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襲,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獨有金剛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難。經三年時間,路經錫蘭、蘇門答臘,於開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抵達廣州,建立密宗灌頂道場,開始弘揚密教。
開元八年,金剛智來到洛陽、長安,面謁玄宗,成為大唐國師,得以積極從事密教經典的翻譯,並傳授密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處,必建金剛界大曼荼羅灌頂道場,有時奉敕為國祈雨,或為妃嬪、公主加持除病等。
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奏請返回印度,經玄宗准許後,便動身返鄉,到了洛陽廣福寺,卻因病而示寂。世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葬於龍門。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人。金剛智經由海路,善無畏經由陸路,分別攜帶了「金剛部」和「胎藏部」二經的灌頂傳授密法來到中國,因此,同為開中國兩部密法的始祖,並奠定了中國密宗的基礎。同時,金剛智、善無畏和不空三人,並稱「開元三大士」。
註﹕悉曇網收錄有不空三藏之譯作有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
簡單有趣的偈頌
華嚴最初三七日 |
阿含十二方等八 |
二十二年般若談 |
法華涅槃共八載 |
此偈敘述釋迦牟尼佛在世教化眾生共四十九年,其內容可約略依時間順序分為五個階段,佛陀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後,首先講華嚴經二十一天,之後是阿含經,講了十二年,其次講方等經
(即不屬於華嚴,阿含,般若,法華或涅槃的諸經,如阿彌陀經,藥師經及維摩詰所說經等等) 共八年,之後又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最後才開權顯實,開近顯遠,宣講法華經八年,最後入涅槃之前的涅槃經,其實只講了一日一夜。此偈簡單易記,便於修學者對佛陀教化的內容及其宣講次序,能有約略的了解。
編輯組George
Lu
|